中暑
中暑是暑热天气、湿度大及无风环境中,患者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出现相关临床表现的疾病。
一、病因
1、环境温度过高;
2、产热增加如体力劳动等;
3、散热障碍:如适度大、肥胖、穿不透气衣服或无风天气等;
4.汗腺功能障碍如系统性硬化病、皮肤瘢痕、滥用毒品等;
5、大气温度升高(大于32度),湿度较大(大于60%),对高热环境不能充分适应及工作时间长,剧烈运动或军事训练,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极易发生中暑。
二、适应
高温环境适应:通常,炎热环境中运动丢失1-2L/h,甚至可多达4L。在热环境每天工作100分钟持续7-14天后,才能达到良好适应。
三、降温治疗
快速降温是治疗基础,迅速降温决定患者预后。减低劳力性热射病患者体温的时间,黄金半小时
1、体外降温: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脱去衣服,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无虚脱患者,现在迅速降温的金标准是冷水浸浴(CWI)或冰水浸浴(IWI),将患者身体(除头外)尽可能多地浸入1.7-14摄氏度冷水中,并且不停地搅动水,以保持皮肤表面有冷水,在头顶部周围放置用湿毛巾包裹的冰块。此法能在20分钟内将体温从43.3℃降至40.0℃以下。对虚脱者采用蒸法散热降温,如用15℃冷水反复擦拭皮肤或空气调节器。体温降至39℃时,停止降温。
2、体内降温: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以用无菌盐水进行腹腔灌洗或者血液透析,或者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降温。
3、药物降温:热射病患者应用解热镇痛药无效,而且可能有害,迅速降温出现寒战者,生理盐水500ml加氯丙嗪25-50mg静脉输注,监测血压。
四、预防
1、暑热夏季加强预防中暑宣传教育,穿宽松浅色透气衣服。在阳关下活动时,戴宽边遮阳帽,使用防晒霜。
2、炎热天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11:00-15:00暴露于阳关太久。
3、改善年老体弱、慢性病患者及产褥期妇女居住环境。
4、改善高温环境中的工作条件,多饮用渗透压小于200mOsm/L的钾、镁和钙盐防暑饮料。
5、中暑患者恢复后,数周内应避免阳关下剧烈活动。
电击
一定量电流通过人体引起不同程度组织损伤或器官功能障碍或猝死称为电击,俗称触电。
一、电击包括:
低压电(380V)(DC和AC)
高压电(大于1000V)
超高压电或雷击
二、治疗
切断电源 应用绝缘物将患者与电源隔离。
心肺脑复苏 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者,立即CPR。
外科问题处理
对于广泛组织烧伤、肢体坏死和骨折者,应进行相应处置。坏死物质应进行清创术,预防注射破伤风(3000U)。有继发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对腔隙综合征患者,如果压力超过30-40mmHg,需要行筋膜切开减压术。对于肢体电击后深部组织损伤不明者,可行动脉血管造影等检查,指导治疗。
三、预防
1、宣传用电知识,经常检查所用电器和线路。
2、雷雨天气,应关好门窗,留在室内。
3、从事室外工作者,切勿站在高处或者树下避雨;不能接触天线、水管或金属装置。
4、在空旷地遇到雷电时,立即卧倒,不宜打伞,远离树木和桅杆。
毒蛇咬伤中毒
被蛇咬伤,如不能排除毒蛇咬伤者,应按毒蛇咬伤观察和处置。咬伤者要保持安静,不要惊恐奔走,以免加速毒液吸收和扩散。专业急救人员可在现场对伤口进行必要处置,对于非血循毒蛇类咬伤,可对伤口作“一”字或者“十”字微切口,切口长度控制在0.5cm左右,并进行吸吮及自近端至远端挤压排毒,但不宜作深大切口,对于血循毒蛇类咬伤,一般不主张盲目切开。
一、毒蛇和非毒蛇咬伤鉴别
| 毒蛇 | 非毒蛇 |
牙痕 | 2个针尖大牙痕 | 2行或4行锯齿状浅小牙痕 |
局部伤口 | 水肿、渗血、坏死 | 无 |
全身症状 | 神经毒 | 无 |
| 心脏毒和凝血障碍 | 无 |
| 出血 | 无 |
| 肌毒 | 无 |
二、局部处置
1、绷扎:被毒蛇咬伤肢体应限制活动。在伤口上方的近心端肢体,伤口肿胀部位上方用绷带压迫,阻断回流,可延迟蛇毒扩散。避免用止血带,以免影响结扎远端肢体血液供应,引起组织缺血坏死。主要用于神经毒素蛇毒咬伤急救,眼镜蛇一般不主张绷扎。
2、伤口清创:为减少毒液吸收,将肢体放在低位。在伤口近心端有效绷扎后,局部伤口消毒,将留在组织中的残牙用刀尖或针细心剔除。不要因绷扎和清创而延迟应用抗蛇毒血清。
3、局部封闭:糜蛋白酶4000U以2%利多卡因5ml溶解,不足时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伤口及周围皮下进行浸润注射及伤处近心端作环形注射封闭。警惕过敏。
三、预防
重在宣传教育,以及蛇咬伤后救治及现场急救知识宣传,从业人员做好防护,携带蛇片以备急需。